《历代名画录》和《历代名画记》大不相同。
唐朝张彦远著了一本《历代名画记》,被称为画史之祖,那时没有照相机,也没有今天的印刷技术,他只能把自己见到的画和查阅到的和画有关的问题用文字记下来,他说某人画如何如何,我们也没见惮只能想象其大概,比如他说某人画“笔力劲健”,某人画“笔迹调快”,我们可以知道这画不是迟缓凝重的,但怎么劲健,怎么调快,还是不甚了了。如果有今天这样的印刷术和照像技术,其画怎样“笔力劲健”,怎样“笔迹调快”,那就一目了然了。
但含糊也有含糊的好处,那就是给读者充足的想象力。比如《宣和画谱》卷十七记徐崇祠有“没骨海棠图”,明清时期,谁也没有见过徐崇祠的“没骨画”,于是便根据各人的想象创造出自己的“没骨画”。又如徐熙的画,当时的记载:“落墨为格,杂彩副之,迹与色不相隐映也。”又云:“落墨之际,未尝以傅色景淡细碎为功。”我的猜测,这就是今天的写意画,先以水墨画其大概,再副之颜色,但谢稚柳却认为是先用墨全画出来,再用色盖在墨的底子上。色必须很厚才能盖住色,他自己画花卉就是这样画的。而我用徐熙法画梅花是先以墨画干,再以墨圈勾梅花,再着色于上。想象不同,画出来便不同。如果有今天的印刷术,他的“落墨为格,杂彩副之”是怎样的,便不容你想象。
但若从学习传统角度来看,这种想象就不可靠了,真正的传统是怎样的,你不知道,你就无法学惮比如你没有见过颜真卿的《祭侄稿》,只靠记载其字雄秀苍劲,你无法临摹,你也无法学到其技巧。所以,学习传统,一定要有好的临本。
我们这套《历代名画录》,就是利用现代照相术、扫描术、印刷术、把古代优秀的传统名画录下来,供人学习、临摹和研究。这不是靠想象猜测,而是传统的真实再现。
你要成为书法家,就必须临帖临碑,而且必须有上好的碑帖供你学习研究。差的、不准确的碑帖最为害人。你要成为诗人,必须读很多诗,《唐诗三百首》也是必读的,你没有《唐诗三百首》,你怎么学习?你没有《古文观止》之类的书,你怎么学习古文。中国的绘画,以传统最为重要,你要学习传统,能面对真迹去学习,最好。但真迹只有一幅,深藏在博物馆中,不可能供你在案头观摩,而我们这套《历代名画录》就可以供你在案头反复观赏临摹。
百卷神品大系·历代名画录·代人物《历代名画录》和《历代名画记》大不相同。